文章摘要:德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总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通过他人的认识来逐步认识自己的。"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使他们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因此,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评价能力
关键词:评价 学生道德 评价能力
一、树立评价的目标意识是培养道德评价能力的前提条件。
道德评价具体说来就是依据德育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技术,系统地收集评价信息,经过测量汇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价值上进行判断,对其达成德育目标的程度作出科学的评定。在评价活动中,我基本按以下程序进行,即:思想品德总目标--形成性评价重点指标--教育训练--反复形成性评价(教育激励强化)--达成教育目标。在评价过程中,思想品德目标是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对的,该怎样做,有些什么要求,也就是树立评价的目标意识。然后通过评价活动使学生全面学习、掌握和运用评价目标来进行评价。在平时的每次形成性评价活动开始之初对1~2个重点指标进行学习、理解,且在具体评价环节中运用,从而使学生明确目标并掌握标准,逐步学会用目标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掌握评价标准和方法是培养道德评价能力的关键。
在德育评价中,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在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表现行为不断的评价活动中,逐步学会识别各种道德现象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舆论和行为准则,提高道德评价能力,因此在评价活动中,使学生掌握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是培养道德评价能力的关键。我在评价活动的每个环节中都注意评价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家长会和家庭评价录相等多种渠道,对学生及家长在家评中的民主、自觉的态度进行了指导,有效避免了当前独生子女在家评时的蛮横、强词夺理现象。在学生自评时,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学生及时进行个别教育、谈心,在小组评价前要求学生对自评的理由进行陈述等,都是训练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有效方法。另外,在小组评价时,每次都提醒学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针对目标把别人的优点说够,缺点不放过,并适时展开讨论,且每个环节评比结束时都要由典型引路人征求同学们对该项评比的意见。这样,长期训练即可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人、正确大胆地展开批评。在班评时,还要求学生对阶段突出的优良行为进行表扬,对不良行为提出批评。学生往往对同一人或事有不同看法、不同评价,我就及时抓住争论的问题,引导同学讨论,学会全面评价的方法。对个别没评上金银星的同学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在某方面的一定进步从而评出进步星等。这些做法既倡导了良好的风气,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又引导学生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正确评价他人,是训练学生掌握评价方法,培养道德评价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评价活动中运用多种激励手段促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
评价活动是以学生这个评价对象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得到肯定,他们会产生光荣、自豪感;得到否定,会使他们产生内疚和羞耻感,因此,激励对学生能力培养和道德素质提高有摧化的教育作用。根据德育评价坚持表扬、鼓励的原则,我们在评价活动中采用了掌声鼓励,发双星、金、银、进步星,设立光荣台以及评选班级"典型引路人"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提高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主动性。这样,使学生具有了自觉评价的内动力,内因起到了真正的作用,对评价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让学生通过自设指标来培养自己的首先评价能力。
自我教育、自我矫正,最终达到自我完善是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形成的较高境界。在评价活动中我们注意了运用自设指标来强化自我教育,以加强教育针对性。在评价活动中对自设指标也要进行自评、组评。自设指标评为满分(该问题已解决)的同学,还要特别加分,并让他们讲述自己如何用自设指标来鞭策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且在每次评价活动结束时,指导学生拟定下一阶段的自设指标。这样,天长日久,学生的问题逐渐得以克服,又训练了学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矫正,促使学生实现由被动型--督促型--尊从型--自觉型的逐步过渡,从而达成自我完善,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由于我在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因而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经过多年来的实验,班级、学生、班风、班貌好,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干部工作能力强,歪风邪气没有市场,全班学生基本具备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能大胆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部分同学自我教育、矫正的能力强。学生思想品德终结性评价时,开展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活动好。
参考资料:
1、
中国教育学刊2000.02.《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育发展研究2000.01《时代呼唤创新型课堂》
3、
人民教育2000.08《基础教育与创新》
4、
《体育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