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王枝国 

 

摘要: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最能体现人之本性和人之力量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掀起基础教育改革的又一次浪潮。许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从探究学习的特点、意义与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相结合的角度,探求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探究学习    语文教学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最能体现人之本性和人之力量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掀起基础教育改革的又一次浪潮。许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面对被称为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现状,本文拟从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略作探求。

 

探究学习的特点和意义

 

一、什么是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学生从各种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学习的特点

1、学习者必须得到一个明确的任务,或者在某一情景中自己发现问题。这一任务或问题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如只是提出假设,或只是设计方案),但应符合以下四个要求:能引起学生兴趣、有一定难度、不同的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学习者应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在教师的支持下对提出的问题或任务进行探究,并获得自己的探究结果。探究活动可以采用个别、小组合作、小组分工、集体等多种不同的形式进行。

3、教师应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并参与和指导下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以上三个特点(提出问题、开展探究、进行表达和交流)实际上也是探究学习的三个基本的环节,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探究循环”(inquiry cycle)。在一节教学课上,可能包括若干个探究循环,也可能只有一个探究循环。

三、探究学习的意义

从教学过程来看:

1、探究学习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和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开始,使学生积极参与寻找解释和答案的过程。

2、探究学习的过程涉及信息收集和分析,要作出推测和预测,还需主动地构建、修正和放弃一些解释。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共同讨论证据、比较结论并把结论和科学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中,扩展了自己的理解。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

1、由于提高了质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学生 增强了对自己学习的控制。

2、科学知识扩展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得以探讨其他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和验证对其他现象的解释。

3、探究学习涉及到深层次思维过程的重组,学习者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获得了对科学的真正理解。

由探究学习的定义、特点、意义可知,探究学习是一种构建于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互动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有效的学习方式。那么,这种学习方式怎样才能应用于语文教学呢?下面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语文教学的属性问题。

 

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

 

一门学科的本质,关系到该学科的全局,制约着该学科教学的方向。语文教学的本质观,不仅决定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决定我们对语文教学的立场和态度。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历来众说纷纭,认识各异,简略的归纳起来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边缘性、艺术性、科学性等第,但依据教育部制订的新《语文教学大纲》来看,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主要有: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其他若干属性的概括,都只是涉及到语文教学的各个侧面,仅为一般属性。

一、工具性。设置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挥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具备语文能力方面的作用。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新《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教学本质的认定,便确定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第一层次的任务。其他的思想教育、文化熏染、审美陶冶等都只是派生的任务,属第二层次的任务。它们是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完成的任务,都必须以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这个根本任务为载体,并且不能与之脱离。当然,这些派生任务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有些还因其特别重要而成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之一。正如吕淑湘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序”中指出的那样:通观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培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因此,工具性应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本质属性。

二、思想性。在语言文字的长期使用过程中,人们往往把自己的心理、思想、情感、理论、道德、风习等积淀于其中,使语言文字成为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张志公先生在《论工具》一文中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跟其他工具有相同的一面,这就决定了教学必须教学生在切切实实的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与掌握字、词、句和篇章的运用能力。不容许离开这种训练去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它跟其他工具有相异的一面,这又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和篇章的能力和训练理解语言表达的意思的能力结合起来。显然,语文教学在工具性这个本质属性的基础上,还有思想性这一重要属性。

三、人文性。通过对新《语文教学大纲》的研析,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还应有人文性。它又主要以“文化性”和“以人为本性”来体现。

(一)文化性。新《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成为主要教学目的之一。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出“文化性”。语文教学最大的优势与活力在于“情”与“美”,而“情”与“美”从何而来呢?主要来源于文化。语文教学应将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放在核心位置,强调教学不能只教给学生实际有用的知识,同等重要的是还应教给学生文化观念。语文教学应解放思想,面向世界,面向人类的一切进步文化,这既是一种包容世界的胸襟与开放的气度,又是一种民族的自信与文化的宽容。学生通过对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感悟、积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从而享受到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体会到人心灵的丰富和个性的舒张。

(二)以人为本性。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对一切与人有关的事物的评价、判断都必须也只能以人为起始出发点和归宿,教学领域只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马克思认为,发展人类生产力就是发展人类的各种天性,即人的全面发展。要使人获得全面发展,首先就得“以人为本”。新《语文教学大纲》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创设主动、生动、互动的语文学习局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提出“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创新精神……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性”,强调语文教学是人的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把培养健全或完善的人格这个目标放在首位。它应当顾及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个性特点、长远利益以及未来社会对人的需求。它关注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否自由、充分、全面、和谐发展,是否具备独立人格。它强调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彻底解放;要求所培养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而且是一个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尚的审美情趣,能用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来对待我们这个世界的人。这正如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指出的: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不单体会到常识,并能了解经济的意义,欣赏美的事物,又肯为社会服务,即便对生存的意义也能彻底体会。

在语文教学的三个本质属性中,工具性是最基础的本质属性。它与思想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紧密结合的,任何把它们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

 

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让获取知识的过程变为能力培养的过程。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知识的过程应该也能够是培养能力的过程。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两者水乳交融的同时存在、同时进行、同时落实。探究学习方式正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这种学习方式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世界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探究自然、社会、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对知识、对智慧的爱。

把学生获取知识(即基础知识的掌握)的过程变为能力培养(即基本能力的培养)的过程正是语文教学工具性的体现。要落实这一本质属性,就必须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探究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若没有最起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探究学习无从开展。同时,科学的应用探究学习也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基本能力。并且,探究学习可以成为知识与能力的纽带,它能把基础知识的掌握过程变为基本能力的培养过程,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强调学生在知识运用中的迁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了能够‘行’的地步,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二、在探究学习中贯彻思想教育。

德国教育家第斯惠说得好: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离开了人的培养去单纯讲“语文”的教学,就失去了工作的制高点。语文教学要体现“思想性”,并不是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其含义应当是广泛的。不仅教学的内容,而且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发问质疑、科学探索、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等探究精神都应作为思想教育的材料。这些思想要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包括探究学习)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意志情操,大力倡导、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尤其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团队合作、资料调查研究、掌握现代信息工具等探究能力的培养及其相关思想意识的熏陶感染。这样,让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都受到思想教育,更充分的体现语文教学的思想性。

三、突出文化性,增强学生探究人类文化的兴趣。

语文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感悟选编在教材中的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优秀作品,领会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哲理、精辟见解、真挚动人感情,还应进一步突出其文化性,扩张学生感悟文化的范围,兼容并蓄人类一切进步文化。既引入鲁迅、茅盾、丁玲、周立波、赵树理的文学作品,也引入沈从文、钱中书、徐志摩、林语堂、张恨水的文学作品;既引入奥斯特洛夫斯基、契诃夫、巴尔扎克、都德的文学作品,也引入泰戈尔、左拉、大仲马、小仲马的文学作品。既有默默无闻的小家碧玉型作品,也应有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家闺秀型作品。既有中国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品,也应有20世纪西方风起云涌的各文学流派的作品。既有中国的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棋文化、道教文化、农耕文化,也应有西方的食文化、酒文化、咖啡文化、体育竞赛文化、基督教文化、工业文化……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语文教学必须融合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一体,激发学生探索人类文化的兴趣,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体验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介绍,将形象思维、情感体验和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学中要有质疑发问、开展探究、表达交流,要有自主意识、团队合作,要有知识的运用、迁移,要有想象和顿悟,要有美的震撼和情感的激荡。

四、以探究学习为重要载体,进行“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

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按照一定的猜想、推测、假设,甚至是朦胧的直觉,对所接触的对象(事实、数据、观念、材料)进行观察、调查、分析、切割、组合、联接,从而证明牙一种假设,制作一件东西,形成一种思想或观点。它与被动记忆、被动理解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更能体现语文教学是人的教育。它不但注重知识的掌握,而且更注重想象的开启、思维的训练以及兴趣、情感、意志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性。首先,探究学习主要是在某一情景中学生主动以捕捉和叩问方式来发现问题,而不是仅由教师给学生一个任务。其次,探究学习总是猜想先于行动,即学习者在与问题的接触、碰撞中,最先形成的是对问题或任务的直觉,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教师给予结论。再次,探究学习意味着:只要可能,就去证实。不论探究过程如何艰辛曲折,探究的结果是对“我的猜想”的验证,从而它不再是与我无关的知识,而是我的探究成果。这样,它能更充分的体现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性。因此,以探究学习为载体,进行“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求真、去扬善、去审美、去探索、去创造,并且能够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社会和人生,进而发展这种美好的感情和理性,达到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以上内容仅是笔者基于探究学习的特点、意义与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在探究学习应用于语文教学方面所作的点滴刍议。疏浅之论,还请各位同仁不吝指教。

 

 

 

参考文献:

 

1、李亦菲  《探究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2、杜时忠  《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与追寻》

3、赵福祺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本质的体现》

4、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注:此文于20025月获成都市优秀教研论文二等奖。

                                                         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