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育
蒋 攀
内容提要: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器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以及器乐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器乐教育 音乐文化 面向全体 情感合作
“缺乏音乐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是因为音乐在中小学教育中能
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故而音乐教育同其它学科一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将器乐教学确定为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以来,器乐教学就正式登上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舞台。现在所面临的的不是“要不要开展器乐教学 ”,而是“如何推进、落实器乐教学”以及 “怎样更好地开展器乐教学”的问题。鉴于此,为了进一步研究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让学生更多的参与音乐活动实践,体现新课程标准 要求,现就器乐教学的相关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
器乐教学的性质与任务。
小学与初中阶段属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是为提高全民素质的普及教育。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同样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文化教育。因此,我们的“课程计划”中,无论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音乐教育都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作为音乐教师,在实际音乐教学和活动指导中,必须把主要的力量放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器乐教育上面。在课外活动中培养个别有音乐爱好和才能的学生,使他们的器乐技能得到较高的发展,这是学校的音乐教育任务之一,但不是中小学器乐教学的主要着眼点。
所谓“音乐文化”教育就是通过音乐学习,包括器乐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审美的能力和情趣,提高人的文化素质。音乐学习的过程就是为了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培养和发展音乐的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因此,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必须富有美感,要有趣味性,必须在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思想品德的熏陶和感染。不能把音乐教育视为一种“知识教育”或“技术教育”,把音乐教学变成一种枯燥的技能训练过程。
然而,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不自觉地把器乐教学的技能技巧训练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将学生演奏乐器技能技巧的高低作为评价音乐教学的主要标准,甚至以培养学生的独奏水平作为教学目标。这些行为虽然出于良好的动机并富有高度的热情,但是与器乐教学的性质与任务是有距离的。
二、中小学器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深远意义:
器乐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回归于生活,从学生心理角度来讲,对新鲜事物
的求知欲等特性,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源所在,而器乐教学则符合学生这一特征,因此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副串铃、响板或小铃鼓,虽小和平凡,但可一下就抓住学生的心,通过自我接触,自我运用,不知不觉就会跟上老师手中那根无形的指挥棒。培养了学生对音乐多方面良好的兴趣,树立端正的美感,提高了素质教育,并从中更好地去体验生活。
器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自我表现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学习、生
活的创造力。器乐演奏是再现音乐的重要方式,也是音乐的二度创造。学生通过这一学习,开辟了一个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欣赏音乐的新天地,具有较大的开放空间,包容性较强。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在演奏上自我创造,在自制乐器中也各有新意。比如将沙装入易拉罐替代沙锤,这样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都潜移默化带入了他们的生活。这些主动创造性发挥了应有的效应,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器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器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使学生的眼、耳、口、手、足多种器官得到协调发展,故而提高了学生识谱、视奏、视唱等能力。根据有关调查显示:6—7岁的儿童的口唱音高方面已较准确,到了8—9岁,节奏、旋律的记忆力已有改善、提高,并能感知双声部旋律。10—12岁基本完成识谱。所以,器乐教学中的口风琴、竖笛、口琴、手风琴等无一不与学生的识谱、听音、视唱、演奏、想象挂钩,当然,也就充分发挥了大脑两个半球交替与协调的作用,使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能以思维的多向性来协调运作,使之成为优化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学生在教学中是真正的演员,应是舞台的真正拥有者。教师在教学中让位给学生,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充分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动精神,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大胆地尝试面对生活的挑战,让其懂得如何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充分实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位置。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作为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有创造、发
展的机会,而器乐教学在这点上就有较大的开放伸缩空间。一些对唱歌不感兴趣的同学,对器乐演奏却往往情有独钟。教师应顺着加以鼓励引导,满足学生自我尊重,自我表现的情形。利用器乐教学,提高日益增强的素质教育。
器乐教学要注重完整,而不只是拍稳节奏,力度、速度准确,音色优美等单项问题,各种技能需要相辅相成。只有切实安步抓好各项知识构架,才能全面的向优质发展。
三、关于器乐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由于普通中小学的器乐教学的性质与任务所决定,在器乐教学中要选择“简易的教学乐器”,采用“尽可能浅易的技术”,“进行短小又有趣的合奏练习”,“尽可能地表现和创造美好、有趣的音乐”。
大面积地推动器乐教学,必须选用“教学乐器”,从现阶段来看,适合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乐器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打击乐器
节奏乐器尤其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年级以上,乃至中学,也可适当选用。中年级以上还可以与其他乐器相配合使用。
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可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废物利用自制节奏器乐。这不仅节省了开支、教育学生发扬勤奋精神,更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发展其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活动。
木琴有准确的音高,操作技术简单,音色效果好。可在中小学音乐课上做为节奏乐器。另外也可加入三角铁、碰铃、沙锤、木鱼等。
(二)、竖笛(牧笛)
六孔和八孔竖笛均可用于中小学音乐教学。且六孔竖笛有民族化的特点,其指法与竹笛指法基本相同,吹奏技术较易。
(三)、口琴与其它簧片乐器
口琴在全国中小学音乐器乐课堂的使用得到较快发展。口风琴兼有口琴和键盘的优点,在教学中效果较好。这两种乐器除了其较易携带、其演奏技巧较简单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种乐器价格便宜,在学生的经济承受范围内。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在一项报告中指出:‘学会共处’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此处的“共处”即指人的“合作能力”,它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因素,音乐教学特别是器乐合奏教学在培养学生多方面合作意识,促进其合作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技能合作意识的培养。
当学生具备了初步的演奏技能时,合奏教学就可以进行,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技能合作意识,以形成初步的合奏能力,达到更好的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目的。例如:当学生刚刚学会演奏一个单音“do”时,教师即可编写二声部或三声部的伴奏谱为简单的大调式或宫调式的歌曲伴奏。在演奏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旋律声部和其他伴奏声部的音响,当个别学生配合出现错误时,可让其他同学为其指出。由于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谁也不愿意因自己的疏忽而受到指责,因此在合奏时就会高度集中精力,与其他声部做好配合。
(2)情感合作意识的培养
器乐教学不仅仅是技术教育,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廖乃雄先生曾说过:“音乐首先是一门集体艺术,集体唱、奏、表演,能感人至深,影响力大。”
如何在器乐合奏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合作意识,首先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总体风格有初步的把握,在合奏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违背音乐作品的“整体情感认同”现象;其次在合奏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表现乐曲情感的起伏,各声部间情感上的呼应等情绪变化。同时,所选作品要多样化,涉及各种体裁、题材、音乐风格和演奏形式,使学生在对多种音乐作品的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而学生的情感合作意识也会逐渐得到增强。
对合作成功的情感体验,将有助于学生健康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更使学生对合奏教学本身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了不断进取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中小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