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返回首页 双击自动滚屏

南来之水北京能用多久?媒体为节水“算帐”

 
   

    中新网1月7日电 2002年12月27日,千百万人为之翘首期盼半个世纪的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10年内,甜美的长江水将从北方土地上流过,北京市民将于2010年喝上来自千里之外的长江水。

  这样的消息让北京人欢欣鼓舞,然而,长江水终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采用先进技术,科学用水,有效节水,才能实现“长流水,不断水”。

  ——开发先进节水器具,杜绝跑冒滴漏

  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流掉1至6立方米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流掉3至25立方米的水。如果把坐便器或淋浴器换成节水产品,全国各城市每月可望节水4.9亿吨。

  算一算水账,就会发现节水器具大有可为。为此,建设部去年10月1日颁布实施《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标准》,对水嘴、便器、冲洗阀、淋浴器和洗衣机五类产品制订了统一标准。

  节水器具的好处显而易见,但要被市民接受并发挥功效并不容易。与过去相比,北京市节水器具的使用量有了大幅上升,但仍有节水龙头“睡大觉”的情况存在,在市场上自觉选购节水器具的市民少之又少。

  “节水器具要推广,技术配套是关键。”北京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副主任陈林涛说。以节水马桶为例,过去一次冲水量最大的可达13升,实施强制标准后,6升坐便器成为主流,一些厂家推出了三六升切换的坐便器。由于大多数产品的水箱都是散件出厂,安装不当会使坐便器产生漏水,产品达不到节水效果。节水型坐便器要发挥功效,必须对下水管进行改造,否则无法做到用少量水冲净厕所的目的。

  据悉,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正在制定6升节水坐便器的强制标准,要求厂家必须在销售前完成水箱的组装。也许解决了技术障碍之后的节水器具才能名副其实,才能受老百姓青睐,才能走进千家万户,但愿这一天早日到来。

  ——使用中水设施,提高水的利用率

  经过处理的污水被称为中水,是国际公认的第二水源,可以用来浇灌草坪、洗车、喷洒路面、冲洗厕所。北京市利用中水已有些年头。早在1987年,北京市要求宾馆、饭店等建立中水设施,2001年,北京市规定5万平方米的新建居民小区必须使用中水。

  现在,北京城市水价为每立方米4.6元,而中水价格每立方米不到两元钱。然而,在缺水的北京,中水却备受冷落。北京一家中水深度处理厂具备日生产中水17万立方米的能力,而每天送出的中水还不足2万立方米。1987年至2000年新建成的1亿多平方米的住宅小区中大多没有建设中水设施。方庄小区是北京较早配套中水设施的居民区,遗憾的是这一设施建成后十多年来一直没有投入使用。

  中水推行难,一方面因为一部分住宅开发商为降低成本,不愿意投资建设中水设施。另一方面是用户对中水的质量和使用还心存疑虑,中水对大多数人还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其实就像垃圾分类处理一样,我们可以用复式的用水方式取代传统单一的用水方式,对废水进行分类处理和再利用,以达到节水的最佳效果。这种新概念的节水,使生活废水不出家门就被再一次地利用了,不仅节省大量的水资源,同时还能有效地减轻市政污水处理系统的压力,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此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目前北京市已要求新建小区将中水管线作为一项必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这一制度若能真正落到实处,加上百姓观念的改变,中水进入家庭、广泛用于非饮用用途才能成为现实。

  ——制订合理水价,管住“大手大脚”用水

  既要维持各行各业的需要,更要满足上千万市民及300多万外来人口的生活用水,节水便成为北京的必然选择。最新的统计显示,自2000年开始实施的26项节水措施成效显著,北京市3年共计节水4.37亿立方米,相当于260多个昆明湖,34个怀柔水库。

  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合理调整水价,管住“大手大脚”用水。从去年1月1日起,北京市节水办公室颁布了主要行业用水定额,一些高耗水行业的用水将受到限制。以服务行业为例,如超出用水定额,将被课以正常水价1—5倍的处罚。

  事实上,价格杠杆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市民节水意识的提高更为重要。专家认为,水价占居民收入的比例在2.5%时,才能够在保证居民正常用水情况下发挥良好的节水作用。北京的居民用水价格虽一调再调,但至今每立方米水仍不过2.5元。南水北调后,北京市分水口门的平均水价约每立方米1.2元,有关部门也表示,要“保证百姓用得起水”。正因为许多人认为“水费不起眼,用得起”,生活中“大手大脚”用水的大有人在。

  北京是一个重度缺水的城市,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值的1/8,世界人均值的1/32。北京市水利局预测:按平均降水年份估算,到2005年北京将缺水7.94亿立方米,到2010年将缺水16.15亿立方米。

  面对严峻的水情,当务之急是提高每个人的节水意识,否则南水北调之后,也难免会出现水荒。这并非杞人之忧。1983年,滦河水流进了天津城。随着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滦河水变得捉襟见肘。2001年,天津人又引来了黄河水。如果不节水,再丰沛的长江也难以满足人们无节制的使用。(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