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接受北师大和成都联合评估工作总结
刘增利
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在4月12日我校作为主承办方成功承办“新课程背景下的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论坛”之后,我提出学校以此为标志进入实施第二次跨越阶段,我认为学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基础是教职工有了作为北师大成都中学一员的自豪感,学校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了教育局领导和直属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领导的管理水平、整合社会资源能力的认同度,尤其是今年暑期以后原二中的生源全部毕业生源的质量和水平将更加整齐。同时我还提出学校面临的主要矛盾将转化为:两支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与学校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灵活优惠的政策机制和相对落后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之间的矛盾;生源数量少与校舍闲置率高的矛盾。解决或缓解这三个主要矛盾的方法一要靠改革,二要靠发展,改革就是要抓住课程改革的大好机遇改革与学校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尤其是用人机制;发展是硬道理,学校发展的标志是学生数量与质量和教师队伍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上述观点得到干部的认同,但是决策是一个理性思考加科学判断的过程,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过程。为了给学校决策正确把脉,今天我们荣幸地邀请来国家督学高玉琛先生为首的北京专家和以成都市教育局蒋平副局长为首的成都专家联合对学校的管理效能进行评估,对学校的发展现状进行定位。让我们对他们表示欢迎。
为了便于专家把握学校的整体情况,下面我代表学校行政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梳理和汇报。
一、 学校基本现状:
我校是一所成都市教育局委托北师大海威教育集团管理的具有民办公助性质的完全中学,学校实行校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体制的优势使这所学校具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背景和北师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背景,从学校近两年的运做情况来看,其办学优势已经显现,其办学质量逐步得到市民的认可,我们有理由相信她将成为成都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的成功范例。尤其在初中阶段每年保留160名义务生的学位更体现出成都市政府心系百姓、为民造福的执政理念。锦江区教育局的领导曾对我说:原二中的成功改制使优质教育资源欠缺的城东地区又增添了一所名校。我们深知这是鼓励同时又是希望,因为要成为能够与北师大三所核心附中看齐的名校,我们要走的路将是漫长的也是异常艰辛的。
学校占地28亩,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18人,其中专兼职教师 85人,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课程结业的14人;在校生900人,25个教学班,其中原二中学生占8个班,390人,他们已经平稳完成学业,即将告别母校。
二、 我们一年来的工作
(一)、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校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美誉度。我校作为一所政府与名校合作而改制的学校有两大资源优势:其一、成都市教育局的政策支持优势,即民办学校的运行机制和对原校教职工的保障机制,其二、北师大强大的教育资源优势,北师大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能迅速在其附属学校实验或实施,时时把握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脉搏,使我们的教育理念永远处于领先的地位。这两大优势正在我们的办学实践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2003年里随着学校声誉的不断提高,主流媒体对我们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目前我们已经和成都日报社、成都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科技教育频道、成都市教育周刊编辑部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教科所、技装所、招生办等业务主管部门对我们也是关爱有加,并给与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周边社区居民关注着学校每天的变化,随着学校声誉的远扬和对社区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学校作为社区文化中心的位置逐步确立。在2003年的行风评议中,我校周边10个单位,认为学校教学质量“好”和“较好”的占100%,认为“一般”或“不好”的为零。在向家长发放的400份《成都市教育局系统行风状况征询意见表》,统计结果认为我校教师教学质量好的占88.9%,认为较好的占8.7%;认为我校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各方面表现好的达98%以上。去年学校被社区评为唯一的一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
挖掘学校历史,整合校友资源,为学校的发展寻找校史中凝练的文化根基。一所学校的历史以及在他发展的过程中所凝练的校园文化如何传承?我认为是要靠一些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典型故事传诵下去的。今天,我们作为后来人要续写这所百年老校的历史,首先就要尊重、继承学校的历史,通过挖掘、整理校史,展示学校历史上的名师、名生,以激励后人,通过校史上的典型人物串起学校的昨天和今天。今年元月我校40年代校友两院院士闵恩泽先生个人捐资10万元设立了奖学金,4月29日八十高龄的闵老荣归母校与学生面对面地交谈,教导同学们做人要诚信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并留言勉励学生:“学习之道贵在勤奋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活动师生得到的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闵老浓浓的爱校情怀,倾心科学事业的精神对大家是一次深刻的教育。
(二)、管理体制的创新使学校步入现代学校管理的轨道。依法治校,积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建立起学校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与之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企业化管理相适应的又兼顾学校事业特点的人事制度和财务制度,适时引进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构建科学的学校管理平台。是我和我的同事们追求的管理境界。一年来,我们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用现代管理理念构建一所学习型的学校。我们认为:学校的发展在于改革,学校的改革在于创新,学校的创新在于学习,要使学习成为每一位教师的生活方式,因此建设学习型的学校组织势在必行。按照现代管理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和学习型组织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下放到基层的要求,我们对年级组、教研组和行政处室的工作职能进行了重新界定:年级组要成为组织教育、教学和管理资源,对学生进行全程有效管理和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基层战斗团队,因此,年级组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本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习得规律出发开展工作。教研组是落实教学、科研和教师培训工作的研究团队,因此要重视学习与反思,积累与提炼,进行教研和考研,不断改进教学和考试评价方法。行政处室是有效组织行政资源,对一线进行政策服务和行政服务的保障团队。各级行政、学术组织保障和服务职能的转变既能实现现代学校“扁平化”管理的要求同时也能适应实践新课程对学校行政管理的需求,纵横交织的学习、服务和管理网络使教师的个体发展与学校组织发展相协调,使我们的管理理念与教师的生活理念相协调,使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教师的认知理念相协调,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学习型团队建设相依托,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和谐发展的局面。我们每月要请一场专家报告,要安排一次教师学习与交流论坛,还要不定期地开展研究沙龙活动----这些构成了组织学习的基本形式,学习改变着教师的心智模式使教师提升并超越自我,学习使教师从教育信念到教育行为实现着“蜕变”,学习使大家的认识统一,绘就了学校的远景目标,学习创新推动着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随着校誉的远扬省内的名师开始向这里聚集,更多的学生开始选择我校。现在,当我们问家长为什么选择我校,家长的回答很简单,一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好,二是教师的教法新。在学校的发展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位教师都在丰富和发展着学校文化,都在实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
(2)倡导人本管理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人是组织的宝贵资源,管理的重点在于发展校内的人力资源。学校的组织环境能否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是学校表现优劣的关键,我们鼓励教师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创建教师的“职业化”生活方式进而形成学校的特色与传统。学校注重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动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种力量的有机整合,建立教师自我反思的教学制度和同伴互助的教学文化,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争取来自各方面的专业引领。我们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推出了“名师培养工程”,以“师大支撑、学校搭台、专家帮带、科研助推、个人努力”作为造就名师的新模式,充分整合北京、成都两地的名师资源和北师大的专家资源,实践着科研兴校、专家助校、培养名师造就名生,创建名校的学校发展之路。学校通过“把专家请进来,让教师走出去”和“老带新、新促老”结对子等形式,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他们正日益成为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成为实践新课程的主力军。在学校成立的两年来共派出逾40人次的教师到北京、上海、广州等教育发达地区学习,请进北京和成都的20多位宏、中观专家来校讲学。不少教师活跃在北师大附校系统的教育研究队伍中和学习交流的讲台上,去年文综组的受北师大青年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文综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由组长李云老师代表我校参加北师大附校第四届文理科研讨会作主题发言,受到各兄弟学校好评;日前,学校派出何敏和江晓音两位青年教师参加北师大附校系统高中课堂教学大赛,分获英语组一等奖和语文组三等奖。理综组青年物理教师李俭惠老师在全组教师的支持下,获得成都市说课、赛课一等奖第一名,并代表成都市参加四川省青年教师赛课获二等奖,接受四川电视台《名师名校》栏目的专访;学校教育科研成果显著,学校组织参加全国、北师大附校中心、四川省、成都市等论文评选,获国家一等奖二篇,国家二等奖二篇,国家三等奖一篇;获北师大附校系统一等奖2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8篇;获成都市一等奖5篇,二等奖27篇,三等奖37篇;在国家级刊物、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
(3)以教代会的形式保障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渠道的畅通。制度文明是现代文明重要标志,现代管理倡导多元化的管理,教育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性决定了现代学校的教师必然具有强烈的民主诉求,学校的发展规划、重大决策、管理规章等必须体现民主性,即领导者的意志必须转化成为广大教师的意原,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教代会作为现代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正在学校的管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过去的一年里,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制定《2003年招生问答》,研究讨论并通过《2002—2008振兴学校行动纲要》,我们明确了学校分两步走的阶段性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一年来的办学实践证明:基于全员参与制定的规划和措施使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了保证,同时又使学校大政方针的出台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大家的充分认同,一年一度的教代会成为大家畅谈学校发展的盛会,校长的工作报告自然也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目前,全体教职工在《2002—2008振兴学校行动纲要》的指引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使我校的现代学校特征初步显现,学校逐步形成了“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校园文化主流,并逐步成为全体认同的价值观。
(三)、开展校本研究,以科研促教研。我们始终把握要在科研的状态下开展工作,要用科研的态度、科研的精神、科研的方法对待学校的各项工作。一所学校、一所要铸就未来的学校,必然会以科学的态度、科研的精神抓住新一轮课改的机遇,从构建学校未来的战略高度去实践新教育理念,实现新课堂模式,去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去创设包容、和谐的校园文化。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的科研工作指导委员会,并集中了学校一大批热爱科研的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现已形成了三个国家级课题研究室,一个省级课题研究室,两个市级课题研究室,八个校本课题研究室。去年12月份的学校首届科研周把“主体、实践、特色、创新”作为主题,应该说是对我校一年来工作的真实写照,科研周上所展示的教育教学成果,精心汇编的《滴水藏海》教师论文集、《新视界》落实新课标优秀教案集,推出的语文、数学、英语和班会课并请教科所的专家进行点评,英语、德育两个主题活动日,闭幕式上学生的理综试验表演等等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两个主题报告更是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的大餐,尤其是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两位局长的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体现出学校在领导心目中的分量和领导的期望。日前市级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学科课堂教学优化实践研究》的启动将统领起学校的各级相关课题。
学校在推进新课程的实践中勇立潮头,大胆实践与创新。形成了初中以英语为特色的必修课,以学科竞赛辅导与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和活动课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格局;高中正在尝试校本化的文科、理科综合教学实验;小初、初高的适应性教育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系统的衔接教育体系。
(四)、紧紧扭住教学工作这个核心不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一切工作的成果都集中反映在学生的成绩上,新课程下的新教育是在关注学生人格完善、心灵健康、身体强健的基础上,通过调动学生内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构建起自己终身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从每一次探究实践活动中去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己学习、生活、工作的信心,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此,新课程不是不要成绩,素质教育也不是不要成绩,而是要探索高效、愉快、简洁的方式获得好成绩。为让新课标尽快落到实处,本学年在各位教师互相听课达3000多节次的基础上,上学期教研组推出2--3名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实践新课标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本学期我们又开展“说课比赛”,在更高的层面上展示教学艺术和教师对教育理念与课堂教学实际结合的深刻理解,在教学比拼的讲台上不乏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在快速地成长,他们的成长正昭示着学校美好未来。
在过去的一年中有我们历经初高中六年培养的黄泽霖同学以高出重点线102分的好成绩被四川大学录取并考上了公派留学生为我们争得的荣誉,也有去年初中毕业生中前36名优秀学生,今年初中毕业生中前64名优秀毕业生全部直升本校的招生业绩来印证本校学生对我校高中教学水平的认可。2003—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高二全市调研考试,所有学科以较大分数超过市属学校平均分,部分学科超过前九所重点校平均分。2004年部分学生参加全国英语竞赛共获得3个全国一等奖,8个全国二等奖,8个全国三等奖,16个市一等奖,7个市二等奖。全国物理竞赛1人获省级三等奖,5人获市级三等奖。
(五)、以“尊重”教育为切入点,开展新课程下的德育工作。面对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和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的生源,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我们把2003—2004学年作为关键的一年,要求教师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都要改变甚至要实现“蜕变”。在德育方面我们引入了“尊重”教育课题,我们认为“尊重”教育非常贴切地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它所设计的五个教育维度“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符合人的道德习得规律,而且它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提炼课题的内涵:从无人监考到诚信考试,再提升到“尊重教育”层面,走过了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之路。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身心健美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之一,以“心灵驿站”命名的心理健康中心环境温馨,人文气息浓厚,集体辅导、个别辅导形式多样,两位专业心理教师更是耐心细致,尽管“心灵驿站”成立不久,但我们已经见到成效:学生愿意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到那里释放身心,更有外校的学生慕名而来。省教育学院心理系主任李小融教授来校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时高度评价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点高、发展速度快。德育处还把两个市级课题-----“在班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及“基于网络环境的道德教育研究”纳入整体规划,系统化、科学化、人文化地落实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和实行全程管理的“三全”思想,为让上述思想落到实处,狠抓常规教育管理,提高学生内在素养,加强“一日常规”的检查、考核,积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班主任例会制度化,对见习班主任进行集体培养,使班主任队伍不断向专业化方向迈进。加强生活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以身垂范,敬岗爱业,加强师德修养,做一名学习型、辅导型、管理型的生活指导教师是对生活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生活教师在工作中既能体现教师的关爱、关怀,又能让学生体会的家庭般的温暖。同时注重班主任、生活指导教师形成管理合力。通过班主任宿舍巡视、召开班主任、生活教师座谈会、见面会,及时了解学生状况,互通情报,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我们的管理经验还在成都市进行了交流。
2003年的体育卫生工作在防范和战胜非典的工作中更加规范,首届运动会更是展示了广大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优秀的体育竞技水平。
团队工作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对优秀团员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较好地调动了学校的教师资源,内容丰富形象,形式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特点效果突出,目前有50多名同学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与纪念日结合的主题教育活动与日常的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点面结合融会贯通,这些都较好地展现了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团队工作的魅力。去年学校团委被评为成都市先进团委。
(六)、规范学校管理,走集约化经营之路。规范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如何按照现代化管理理念和市场规律经营学校是民办学校管理的难题,也是现代校长所追求的管理境界。我过去曾经讲过对于教育从事业的角度讲需要奉献,从产业的角度讲需要经营。良好的管理秩序是实现“教育就是服务”这一人文教育理念的保证。因此,学校对行政后勤工作提出要强化服务意识,强化制度管理,并且把行政处室的职能界定为:有效组织行政资源,对一线进行政策服务和行政服务的保障团队。在“大人才观”的指导下,在人才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教师评聘等方面走出一条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路。在后勤管理方面抓住关系师生饮食健康的食堂工作进行自主经营,受到师生和家长高度评价,在接受国家食品放心工程检查组的检查时得到肯定,多次受到省市两级防疫、食品卫生监督部门的表扬兄弟学校纷纷参观取经,并将成为成都市为数不多的A级食堂之一。对清洁卫生等方面则推进其社会化进程。对财务工作进行科学规划,使有限的资金向改善办学条件和师资培训方面流动,做到经济效益与教学质量统一、业务安排和资金效益统一,走出了一条集约化经营之路。学校的各种教学设施、实验装备在过去的一年中得到了充实和改善,管理也很规范,顺利通过了技装所的检查,受到有关领导的好评。
(七)、学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积极推进党总支领导下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创造出了民主管理、党政和谐、政令畅通、干群融洽的民主局面。我们的治校方略之一就是依法治校,如何实现依法治校关键是领导者的意识问题,办学要遵守国家法律,办学还要尊重教职工的意愿,领导者的意志转化成教职工的共同意志和行动的途径就是教代会,同时校务公开是实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是由党组织的监督保证体系来实现的。一年来,学校重大决策的出台要通过教代会,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工作的积极性,校务公开更是受到省市两级领导的表扬。党组织开展的行风评议和党员师德教育活动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联系实际、落到实处,涌现出一批师德高尚的“三育人标兵”,初三年级为保直升生而为学生义务补课的优秀党员教师群体,带病坚持工作,不计时间、不计报酬推动本部门工作跨越式发展的普通教职工、普通党员、年级组长、中层干部群体,是大家的忘我工作精神推动了学校的进步,是大家的奉献精神铸就了学校的精神。
三、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三级干部(组长、中层、校级)的思想、作风、能力建设。每位同志都要给自己的工作准确定位、客观评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组织学告诉我们,组织成长的一般规律是一个组织在起步期的发展是令人兴奋的,由于工作状态、工作环境的改变组织成员有一种新鲜感,当组织进入快速发展期也可以创造出许多辉煌的成绩,但在这一期间如果不在干部、教师管理水平和教学能力方面作好储备和积累,那么当组织进入平台期的时候就缺乏发展的后劲,尤其是按照现代管理的原则,管理的重心下移之后组长和中层干部的管理能力和专业引领作用不足的矛盾就会显得非常突出,因此各级干部必须从现在起在工作中处理好以下关系:(1)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关系;(2)业务指导、行政服务和思想领导的关系;(3)常规管理与工作创新的关系;(4)自身发展、同行进步与组织发展的关系;(5)自身教师角色与干部角色的关系。
(二)、通过专业引领、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扩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内需。
1、每位教师都要积极主动地科学规划自己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并把自身发展的目标与学校发展的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2、每位业务干部都要至少抓一项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促进自身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和领导业务工作的能力;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参加相应的研究课题组;
3、用好、用足专家队伍,形成宏观专家重理论,把方向;中、微观专家重实操,给方法的专家指导模式,把导教和导学结合起来,使学生与教师共同和谐发展。在整合北京和成都两地专家资源的过程中学校要统筹规划,学科间统一安排。在向专家学习的过程中干部要首先带头,骨干教师要先行,通过进行典型引路形成一个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梯队;
4、解决好教育理念和教学实际脱节的问题,专家的指导要更微观,要向纵深、向课堂迁移和深入,学校对教师的教学管理要更注重过程管理与过程评价,教师自身要重视教学反思,更要注重积累和提炼。
(三)、以现代学校管理理论为依据,推进校本管理,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学校机构设置等方面都要做相应调整。
1、对引进的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要在培训和课题等方面与上级人事、教科研部门作好对接,确保用关心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留住人才;
2、对校内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继续按照“师大支撑、学校搭台、专家帮带、科研助推、个人努力”20字方针加大行政参与力度,积极促成教师内省和可持续发展;
3、修订、废止那些与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和新课改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
(四)、招生工作要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有准备地做。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数量,有效预防“虚假繁荣”。必须明确招生宣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最好的宣传员是学生和家长。
(五)、继续弘扬“包容产生和谐,学习推动创新,卓越成就未来”的学校精神,倡导“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校园文化主流,推进学习型团队建设。
1、积淀学校品质,凝练学校精神,不断使校园文化外显化、精细化,让每一个角落都体现有教育的功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有垂范的作用;
2、挖掘、续写校史,展示学校历史上的名师、名生,以激励后人;
3、挖掘教师、学生中各方面有示范意义的典型人物,为大家树立学习的榜样;
4、在打造学习型团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
(1) 办成一所名校必须有一批名师的支撑
(2) 可持续发展的名师在学习型团队之中
(3) 名师的成长靠的是自身的内动力
(4)“抓名师就是抓教育质量,就是培育优质教育资源”
各位专家、领导、同志们,根据《学校2002—2008振兴学校行动纲要》的要求,我们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北师大对基础教育高起点、高标准、高成长的整合能力,使我校在短期内达到成都当地一流学校水平,迅速与北师大三所核心附中看齐,完成北师大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成都辐射西南的使命,实现学校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