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接受北师大和成都联合评估工作汇报
校长:刘增利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同志们:
两年前的六月份,京蓉两地共同组成的专家组对学校的管理效能进行了评估,对学校的发展进行了准确定位,对干部队伍进行了考核和充实,两年来学校快速发展,初步显示出北师大对基础教育的整合能力,2005年我们顺利实现了学校第一个三年的战略目标,即基本实现办学经费自给,英语教学特色凸显,初中办学质量与国重联中持平,高中办学质量接近城区省重水平。为了具体细化《2002-2008振兴学校行动纲要》,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年初学校制定并由代会通过了第二个三年的发展规划,目前规划实施开局良好。今天,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刻,京蓉两地的专家和领导再次为学校的发展把脉定位,我和我的同事们不胜感激。为了使大家对学校的情况有一个整体把握,下面我对两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
一、对学校发展的基本判断: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在《2002-2008振兴学校行动纲要》的指引下,经过全校师生四年来的共同努力基本建立起来一套与企业化管理模式相适应又兼顾学校事业特点的人事制度和财务制度体系;基本建立起既体现北师大附属学校的特点又不失成都市地方要求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机制;学习型学校组织的特点凸显,保证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落实新课程,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英语教学特色初显;学生健康和谐发展,2005年首届初、高中出口成绩突出,双双获成都市教育局表彰;在校学生接近1200人使学校实现经费自给,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大加强。
(一)、办学理念的成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我们一贯倡导“文化办学”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领悟
(二)、学习型学校的建设既破解了学校发展的难题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实践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受到大家的高度重视,但专业化不仅是个人问题,还有组织问题;为什么有些学校改革推动不下去?往往流于形式,反而给学校发展带来困扰。可见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与组织专业化水平是相互作用的,组织专业化水平将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化的水平。两位水平相当的教师进入两所不同的学校,几年之后,两个人的水平出现了很大的差距,原因就在于组织的专业化水平不同,影响就不同。因此,一所优质的学校应该致力于组织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组织发展的专业化,应体现在学校的发展理念和共同愿景、学校的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组织学习上。这些年我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1、在组织学习中建立共同愿景。
组织文化向组织成员提供了一种组织认知感,并对超越他们个人自身内涵的信念和价值观产生认同。[1]促进学校发展构建学校特色,首先要深刻认识学校组织文化特色才能构建出更本质的学校特色。我们应当对学校本身进行反思:学校的历史文化基础是什么?形成特色的条件是否具备?如何把学校办得富有特色? 校长领导下的以教师为主要依靠力量的学校发展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这过程中,不仅要借助于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的指导,在当今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了网络时代的来临,更迫切需要新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来改造学校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创建学校学习共同体,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鼓励个体自我超越,建立学校共同愿景,不断改善心智模式,提倡反思分享学习文化,进行团队学习,不断促进学校真正的持续的发展。
(1)、尊重校史,学习校史,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建立文化认同
要改造一所学校肯定要引进一种新的文化,但是,不能把新的文化与传统的文化对立起来。北师大附校文化要在这所学校落地生根,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移植过程,更不是外来文化吃掉旧有文化的过程,应该是以博大的胸襟、包容的心态融合和扬弃的过程。因此不能因学校名称的变迁和主办方的更换而无视学校的历史,要以包容的心态认同历史传统。我曾经在2004年4月底的欢迎原校40年代校友两院院士闵恩泽荣归母校并设立“恩泽奖学金”的仪式上我讲过:“挖掘学校历史,整合校友资源,为学校的发展寻找校史中凝练的文化根基。一所学校的历史以及在他发展的过程中所凝练的校园文化如何传承?我认为是要靠一些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典型故事传诵下去的。今天,我们作为后来人要续写学校的历史,首先就要尊重、继承学校的历史,通过挖掘、整理校史,展示学校历史上的名师、名生,以激励后人,通过校史上的典型人物串起学校的昨天和今天。进入新世纪,北师大先进教育理念的注入给我们这所百年老校带来了新的活力,新的课程改革,又给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历史昭示我们这一代是再创学校辉煌的人,我们将不褥使命实现我们的诺言。” 按照这样的思维我们做了以下工作:请童平章老校长口述完成对学校历史的回顾,请退休的
(2)、改善心智模式,在学习与交流中建立分享文化
任何组织最关键的心智模式,就是决策者共有心智模式改进团队的心智模式,根本一条还在于在团队中形成一种氛围,鼓励人们把心中的假设摆在众人面前,促成多样化观点。我校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提出学习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方式,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鼓励教师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创建教师的“职业化”生活方式进而形成学校的特色与传统。学校注重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动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种力量的有机整合,建立教师自我反思的教学制度和同伴互助的教学文化,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争取来自各方面的专业引领。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学校努力为教师构建可持续发展平台,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了“师大支撑、学校搭台、专家帮带、科研助推、团队打造、个人努力”的名师成长模式,充分整合京蓉两地的名师资源和北师大的专家资源,逐步形成了“宏观专家重理论,把方向,中、微观专家重实操,给方法”的专家指导模式。我们要建立“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学校主流文化,如何得到广大教职工的认同呢?那就是反复强化与交流反馈,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到达目标的路径并不唯一。外界都知道,我校的老师也这样认为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的会议特别多,每月两次的干部中心组学习,每周一次的行政干部例会,隔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联席会议,全校教职工的学习与交流论坛是大家分享《教师学习活页》阅读心得的一个平台,每年暑期的全员集训等已经制度化,培训中专家讲座必不可少,领导讲思路统一思想也要有,但是最重要的是给教师设一些讲台----交流外出学习的感受、分享在中、高考阅卷场上的心得、学习一篇文章的感受、改变一个学困生的反思等等。通过这些会议沟通主要的就是形成学校的主流文化认同,大家交流建立起来一个组织的分享文化,同时又凝聚和明确了组织愿景。
(3)、通过个人规划和组织规划把个人愿景和学校愿景结合起来
建立共同愿景是组织指向未来的奋斗目标。共同愿景是由个人意愿汇聚而成的,借着汇聚个人意愿,共同愿景才能获得能量。当个体学习目标与组织学习目标一致时,个体和组织具有共同愿景时,个体学习可以转化为组织学习。当未能整体搭配的团体,许多个体的力量一定会被抵消浪费掉,只有当一个团体更能整体搭配时,就会汇聚出共同的方向,并且了解如何取长补短,
将共同愿景变成个体愿景的延伸。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学校组织愿景一定要与群体专业发展目标相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体现对教师的终极关怀。这既是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愿望所决定的,更是新课程理念强调师生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实践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把个人的目标与学校的愿景结合起来,学校教学科研处为每位教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这一条作为学校2005—2008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写进了发展规划。发展规划中涉及到五个标志性指标:“第一、初中的办学水平稳中有升,保持在全市前列;第二、高中的出口达到城区省重点高中水平,在尖子生的培养上有突破;第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全市有领先优势,教师自身有明显的归属感;第四、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对学生和家长有较强的吸引力;第五、在学校取得突出的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其中第三个指标明确地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把它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愿景。在目标分解当中又进一步明确“教师专业发展指标:(1)培养出1名特级教师;(2)培养出1-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3)培养出2-3名市级优秀青年教师;(4)评选两届校级学科带头人,使校级学科带头人总人数达到12人。”老师们说:校长和学校领导心里装着所有的教师,关心着每个人的发展,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工作。
2、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组织专业化水平和教师个人专业化水平的协调发展,促进师生的主体价值创生
学校管理主体具有开放性,属于多元主体。既有常规主体即学校领导、教师、职工,又有特殊主体即学生,同时还包括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按照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理解,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的“未来学校”还要有三个管理者介入,分别为评估专家、学生课程代理人、学校---社区代理人。[2]可见基于新的教育理念,在新型的学校管理关系中,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管理对象是一种对象主体。但是,在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当中,作为主体的主体性往往是缺失的,即所谓的假主体。新的教育观与课程观强调人的主体性,既尊重教师的自由发展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新的观念在学习型学校组织的视野中会别有一番景象。
(1)、“同伴式”成长模式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模式。当个体以一个同事身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时,他们可以建立一个相互支持和促进各个成员个体成长的学习型团体。当个体成长到某种程度时,他们的成长会促进整个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辨证地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在学习型团队之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本。
我校物理教研组“同伴”式成长的案例可以证明这一点:在这个由9人组成的教研组里,从2002年下半年起他们开始致力于一项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研究《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仪器开发》,三年来他们改进了40多项物理实验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围绕该项研究做了4节市级以上公开课、研究课,2004年9月承担课题中期总结会,受到专家一致好评。在此期间,青年教师李俭慧在获得成都市赛课一等奖第一名后,又获得四川省赛课二等奖。2005年暑期全组教师用了10天时间
其实我校很多教研组都与物理教研组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全组同仁通过打造一个教师的研究课或赛课促进了大家的整体进步。三年来,我校共要8位教师获得市级赛课一等奖以上的奖项,二等奖和三等奖更是不胜枚举。学校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张玉萍副校长在一次赛课总结会上曾经生动地描述参赛教师的“四次哭”,她说:第一次哭是第一次试讲后被同事否定,因压力过大而哭;第二次哭是学科指导专家听完课后指出问题,因找到差距而哭;第三次哭是赛完课后的哭是压力解除之后的心理释放;第四次哭则是成绩发布后对学校和同事的感激。确实每一次大赛对教研组都是一次磨练,对参赛教师更是实现了一次自我超越。有一位青年教师参加完赛课后,在全校的总结交流会上,开场就说了这样两句话:“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去赛课,那是对他最大的关心;如果你恨他也让他去赛课,那是对他最大的精神折磨。”富有哲理的两句话,这里饱含了对经历过后的感悟,又是对团队、对领导、同事的感激。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进入新世纪的教育强调作为主体本身的学生,生活于一个积极的变革关系之中,学会应对未知世界,学会开放式地解决问题,学会在团队中学习,参与创造更为美好的未来前景是十分必要的。[3]“今天的教育是为明天发展之必需”,因此,学校从学生的主体需求出发构建课程体系,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以转变学习方式,建立多元智能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从观念到实际教学行为的变化是对工业化教育模式的扬弃,是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校着力构建自主发展德育模式。在教育中我们坚持自主原则:把学生当成生活的主人,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组织实施各类活动;坚持愉悦原则: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扬和创设情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等心理需要,使之产生内在发展动力;坚持实践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式,学校创设各种机会,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实践,在自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坚持开放性原则:学校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和全体家长,让学生自由选择,家长辅助设计,并且德育活动从学生终身发展着眼,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把活动从中学延伸向大学,延伸向社区、延伸向社会;坚持体验内化原则:学校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亲身体验,在参与体验中感染、感悟,学校在学生的道德认知上加以引导,在道德行为中加以指导,通过表扬等评价手段促使学生将道德认知外化为道德行为、内化为道德品质。如常规管理工作(如值周、宿舍管理等)在学生的自主参与下彰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层次功能,宿舍、教室可以随时接受检查;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重大事项和对个别违纪学生的处理意见以听政会的形式决策,更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规则意识。德育工作在2003——2004学年度和2004-2005学年度成都市德育工作专项考核评估中获得一等奖,2005年初学校被评为市级校风示范校。
真正的优质教育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教育。真正高水平的教育,是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特点进行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4]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学情研究,以学情定教情,在分层教学、分类作业;知识过关,能力过手;教学内容日清月结,三维目标协调统一等方面都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促进了学生成才。2005年首届初中毕业生除104名优秀学生(包括年级前40名学生中的37名)直升本校,剩下的78人参加中考,取得了中考总平均分排成都市第六名的好成绩,最高分超出重点线78分,使本届初中毕业生的优秀率达到了76.5%;首届高中毕业生本科上线率达到40%,按照成都市以入口量出口的考核方式,高考出口比当年入口成绩翻一番,实现“低进高出”的目标。我校的中、高考成绩均获得成都市教育局表彰。四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国家一等奖8人次,二等奖20人次,三等奖17人次;省级一等奖5人次,二等奖7人次,三等奖12人次,成都市一等奖71人次,二等奖78人次,三等奖83人次。学生参加成都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艺术节也多次取得团体前四名的好成绩,表演唱获一等奖第一名。
(三)、行动研究,注重反思,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在科研的状态下开展工作,要用科研的态度、科研的精神、科研的方法对待学校的各项工作”是我们提升日常工作科研含量及科研工作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的工作法宝。
1、市级课题瞄准课堂有效性,更显现实意义。
在2004年12月学校第二届科研年会上我提出:“打造新课堂是课程改革赋予我们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时代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学校教育当中一个重要的、鲜明的、具有特色的任务。”届时我们正式启动我校独立承担的市级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学科课堂教学优化实践研究》,围绕这一研究课题,一年多来全体同仁研究课堂、创新课堂,尝试以课堂为平台建设一种新的教学文化和学习文化。2005年12月的第三届科研年会我们把主题确定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作为课题的第一阶段总结,每个教研组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找准了自己的研究点,像数学组的“有效课堂:数学教学永恒的追求”为题的发言从5个方面诠释了“有效教学”,并将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数学教学的特点有效结合,开展了“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数学考点落实,促进能力过手”的教学研究,以此践行有效教学的理念。他们的研究有理论支撑,有明确的目标,有扎实的实践,有与课堂实际紧密结合的数据分析,他们还根据他们的实践编制《高中数学知识点测评题集》,最终实现“有效服务于教学”的目标。像物理组《简易物理实验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中的作用》的研究无论在实验研究的课程开发方面,还是在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方面都很有推广价值,去年7月份在北京召开的国家级网络课程建设研讨会上交流得到与会专家的首肯,年终还获得了成都市科研成果一等奖。其它各组的研究也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有很好的研究点和创新点,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抓手。展示了我校一年来在市级课题统领下,以科研促教研、以学科特色优先发展带动学科群发展的实验研究新成果。由于我们的课题研究扎实、深入、有效地结合教学实际,获成都市“十五”教育科研优秀课题二等奖。
2、第一轮英语教学实验结束,成果丰厚,初中英语教学特色基本形成。
经过三年的教学研究实践我们形成了一整套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方案,形成了以人教版教材为主修教材,英美原版教材为辅修教材多种教材整合并用的教材体系,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和小初衔接教材。学生听、说、读、写、用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普遍提高,中考和初中调研考试成绩名列全是前茅,2003—2005年参加三届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以上36人次,成都赛区二等奖以上55人次,合计91人次。特别是我们的英语教改还带动了学生各科学习成绩的提高。在第三届科研年会召开之际,在张校长的带领下英语组全体同仁全面总结了教改情况,形成了一本极具份量的《英语教改实验报告汇编》,标志着我校初中英语教学特色基本形成,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教研组团队发展的有效途径----那就是有效的科研,它不是空中楼阁,是和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的行动与反思。我们的研究既是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同时也使教师自身得到了发展。正如国家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核心组成员
3、在研究与实践中丰富了衔接教育的内涵,高中直升班的课程超前优势凸显。
三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小升初衔接教育研究,2003年进行英语教学衔接开设“英语桥”,2004年和2005年对招收的初中新生进行为期十天的衔接教育,由本校初一的教师组成教育管理团队,对学生进行初中教育管理模式的适应性培训,心理准备和情感态度的疏导;由教研组落实课程计划,以小学的知识为载体渗透初中学习方法和学科方法,以期使学生赢在起跑线上。这一做法得到家长的支持,学生的配合,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因为学生提前了解了学校,适应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方法,知识衔接更使初中与小学知识做到了“有效衔接,适当渗透”,因此,我校初中学生始终保持着较强的学习优势。目前,英语已经形成了校本衔接教材,其他学科在特级教
初三学生提前直升,高中课程适度超前实验是我校留住优质生源,改善高中办学环境,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我们从2003年开始做直升生工作到2005年和2006年成功组建直升班形成课程适度超前的模式,可谓是一个了不起的思维到行为的飞跃,是“穷则思变”的必然。但是我们没有急功近利而是把它纳入到科研的轨道来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思维去实践,在工作中自然也积累很多好的做法,这些必将指导我们今年和今后的直升工作,也必将在2008年创造我校高中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四)、后勤和财务管理继续向集约化、精细化方向迈进,主要表现为在不降低管理质量的前提下运营成本没有出现大幅度提高,一方面说明后勤较好地控制了成本作到了充分节流,另一方面说明财务的预算和调控能力大大加强。2005年普通经费预算为600万元,实际全年共发生成本费用580万元,节约预算20万元,但同2004年相比还是增长了39万元(2004年发生成本费用541万元),主要是人力资本支出较高(2005年休产假女教师较集中,下半年因净增了3个教学班教师随之增加12人)。可见加大班级容量是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的关键。
2005年上半年学校的财务状况可谓是如履薄冰,办学经费步履维艰,但是我们采取积极的财务政策----挖潜、预算和调配,在不影响教职工工资和学校正常办学经费的前提下紧缩银根实现了软着陆,同时采取积极的招生政策----直升生实现质量和数量上的突破,小学升初中外地生源提前考试和录取以解决现金流量不足的问题,最终实现全年总收入651万元(其中直接收取学生费用537万元),使学校度过了建校三年来在没有上级财务支持情况下的最难关,使学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自主和收支平衡,为学校进入第二个三年打下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五)、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更科学、严谨和务实。走过学校起步发展的三年多,学校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更趋理性和实际,我们一方面追求高学历,同时也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一方面强调结构合理,同时也要求不拘一格降人才;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同时更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培训。2005—今我们共引进4位特级教师(共有5位特级教师)和1位市级学科带头人,为突出特级教师的引领作用学校还成立了特级教师工作室, 特级教师在学术研究把关,青年教师培养和配合学生教育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教师的培训方面依托于学习型学校组织建设,同行之间的交流和《教师学习活页》常抓不懈,暑期集中培训和阶段性的集中学习成为惯例,围绕各教研组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重点的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和灵活。随着学校进入稳健发展的新阶段,学校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门槛将进一步提高,同时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力度还要加大,人力资源进入新的整合阶段。
(六)以党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落实“三个代表”和“三满意”的要求;以教代会的形式保障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渠道的畅通。制度文明是现代文明重要标志,现代管理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倡导多元化的管理。学校党组织在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实践中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是别的组织形式无法替代的,这是由执政党的地位和党的先进性所决定的。几年来我校党组织始终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落实执政为民的思想和要求,由于我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成都市民办学校中独树一帜,2004年我校党总支被评为成都市先进基层党支部。2005年7月上旬第二批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始,学校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学校发展进入第二个三年的重大政治机遇。我们及时找准学校在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即党员干部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与改制后学校面临着教育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和新课改的压力越来越大的矛盾,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与“三满意”要求有差距的矛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与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的矛盾。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半年中,学校党政配合动员全校教职工始终围绕学校进入新的发展期所遇到或将要遇到的问题,紧紧抓住两支队伍建设(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建设)问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紧紧抓住师德师风问题广泛开展大讨论,请优秀党员、师德标兵开展师德论坛,用身边的榜样引导和教育大家,促进了师德水平的整体提高;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成都”的号召与金堂实验中学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送教下乡活动使我校教师受到锻炼,使兄弟学校得到帮助,即践行了北师大“办好一所学校,服务一个地区”的宗旨,又实现了与兄弟学校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我校的“先教”活动组织严密,方法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市“先教”办、市委巡视组领导和来川调研的袁贵仁副部长的肯定和好评。同时我们也有以下的体会:党政配合,形成合力是推动学校事业向前发展的法宝;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是寻求组织发展的动力源泉;做好常规工作是应对重点工作和临时突发工作的前提;建立长效机制是巩固阶段性成果的重点。
教育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性决定了现代学校的教师必然具有强烈的民主诉求,学校的发展规划、重大决策、管理规章等必须体现民主性,即领导者的意志必须转化成为广大教师的意愿,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教代会作为现代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正在学校的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已经召开的十次会议,对学校发展中的一些重大事项以及教职员工特别关心的事件进行了审议和表决,每年年初的教代会成为大家总结学校工作畅谈学校发展的盛会,校长的学校工作报告,财务主管的财务状况报告自然也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我们不断完善校务公开制度,设立校务公开栏使监督到位,通过校务公开,使得领导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学校干群融洽,党政融合,团队和谐,员工归属感明显,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态已经形成。经逐级推荐在2006年初被民政部评为“全国民办非企业诚信与自律单位”。
二、第二个三年的奋斗目标和存在的问题
2005-2008年是学校发展的第二个三年,是我们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在成都基础教育领域逐步占有重要地位的三年。主要指标有五点:第一、初中的办学水平稳中有升,保持在全市前列;第二、高中的出口达到城区省重点高中水平,在尖子生的培养上有突破;第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全市有领先优势,教师自身有明显的归属感;第四、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对学生和家长有较强的吸引力;第五、在学校取得突出的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在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在方方面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全面质量教育的观念和“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视学生为子弟,视质量为生命”,因此在高中生源质量有一定提高之后,如何实现“招得进、留得住、考得好”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第二、教育管理还有粗放的一面,在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之间形成教育合力方面未能达成一致,常规管理的质量不高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习惯较差,从而影响教学效率,也会影响到成绩提高(今年初中160名义务生降低门槛后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第三、教师对于本学科教育功能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仅仅认识到终极的考试和甄别功能,对其日常的育人功能关注甚少;第四、过分强调生源的质量,回避自身的课堂教学因素和课下辅导因素,最终会使学习惯和思维习惯较差的学生掉队;第五、对素质教育理解片面,没有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尤其对高中的学生了解不够深入,对文化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缺少分析,他还有没有别的发展空间?怎样去培养?等等。同志们,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校是一所由基础薄弱校改制的民办学校,在短时间内收到高中好的生源是很难的,但是学校要发展个人要生存,这是一个严酷的事实,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克服浮躁情绪,从基础管理入手,按照“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要求,开展真正的素质教育,以满足学生和家长对优质的教育需求。
各位专家、领导、同志们,根据《学校2002—2008振兴学校行动纲要》和《学校2005---2008发展规划》的要求,我们将继续最大限度地发挥北师大对基础教育高起点、高标准、高成长的整合能力,实现学校新的发展和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