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利
主题:精细管理,在执行中抓落实;决战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
任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思想、明确愿景,为实现学校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而奋斗。
一、“四个坚定不移”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制胜法宝。
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了重要讲话,题目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舆论认为这个讲话是党的十七大的前奏,“四个坚定不移”就是在为十七大定调。
1、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使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
2、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3、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友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
-
科学发展观语境下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
1、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要牢牢地抓住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自觉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可持续发展:就是连续、不间断地发展,学校教育就是要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基。这个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有论述,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胡锦涛强调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和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3、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和谐问题,因为学校文化的内核就是和谐。
(1)人自身是否和谐---身心和谐;
(2)教育环境是否和谐---师生、生生、师师;
(3)学校与社会是否和谐---校际、家校、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学校与社区……
三、十一·五以后的教育走向:人人有学上到人人上什么学。
从数量的增长→到质量的提高
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
从追求办学条件的高标准→学校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
教育的理念与追求;
学校的制度与管理;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
……
三、抢抓大好机遇,稳步发展自己。
1、建设试验区,教育必先行。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尽快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是全社会面临的极其艰巨的重要任务。(我国中等及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落后15年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30年)
成都“试验区”教育发展思路是要坚持一个标准,即:用统筹城乡事业发展的一元标准去破解二元结构的城乡教育发展难题;以一个标准配置城乡教育硬件设施;以一个标准要求衡量城乡教师、校长的工作、最终努力实现城乡培养学生的质量是一个标准。(其实这只是一个理想标准,到什么时候也不可能没有差异,削峰填谷本身就不科学)
重点突破两个难点:一是探索扩大义务教育的年限,由九年扩大到十二年;二是探索教师资源配置的制度建设,努力实现教师全域流动。(从九月份起,直属校所有教师的档案都要存入教育人才中心。)
2、我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外部环境:
(1)市直属的政策先机;
(2)北师大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
(3)学校在城乡整体教育布局中的地域优势凸显;
内部条件:
(4)“初中做大做强,高中做精”的格局基本形成;
(5)师资队伍稳定,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
(6)干部队伍调整后,对教育教学的整合力度会大大增强。
我们今年的目标:
继续发展和发掘初中的办学优势,不惜一切实现高中出口的突破。实现学校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我们的发展愿景:
----高举文化办学的旗帜,建和谐校园,办精品学校。
四、精细管理,在执行中抓好落实。
1、深刻理解“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
“教育就是服务”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当教育被看作是一种“服务”的时候,学生就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服务对象”。学校的各项工作就构成了一个服务链,一环服务一环,最终由教师将一种优质的教育服务提供给学生。
2、好的质量是管理出来的
学校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就要以人为本。这些年我们谈得最多的是学校的文化管理,可能我们有些同志把文化管理理解成软性管理,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或者说是错误的。文化管理更加强调文化自觉,就是对一种文化高度认同之后的自觉践行和执行。当我们还没有把自己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紧紧地维系在一起的时候,当我们对工作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事业的高度,还只是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
的时候,文化管理就可能是苍白无力的,老师们对主要领导的评价就可能是“软弱”,因为大家可能习惯了被认盯着的感觉,也不会有鲁迅先生说的“遭了芒刺”的感受。即使大家有这个认识我认为也是暂时的,教师劳动的个性化和服务对象---学生的整体性决定了学校管理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必须是文化的。
3、从文化自觉到执行力
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基于组织文化的组织愿景,没有目标的执行,执行力也会在执行的中间环节衰减。没有执行力的落实肯定是落不实或不落实。
4、学习型学校工作落实的情形是:逐级落实和人人落实的有机结合。人人都落实最终整体肯定落实,逐级落实只是保证落实结果的层次性和落实过程的可追溯性。
五、决战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舞台。(2004年第二届科研年会致词)
-
课堂要真正转型。
课堂气氛要转变----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机氛围
学习方式要转变----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也不是知识的“二传手”,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又能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方式。
教师角色转变是课堂转型的前提。
-
从聚焦课堂到决战课堂。
我们在进行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即我们的市级课题“新课程下,学科课堂教学优化的实践研究”。这项研究要求我们必须聚焦课堂,离开了课堂我们的研究就会变得毫无价值。
决战课堂强调的是效益和质量。这需要教师的个体性和整体性的提高。所谓的个体性就是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所谓的整体性就是要形成一个善于合作的教师团队。
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承担起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从根本上说,不是某一位教师,而是整个团队;不是某一间教室,而是整个学校;不是某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