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源自使命
——在百年校庆校长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各位同行、朋友们:
欢迎大家拔冗出席我校百年校庆,与我们共同分享这所百年老校的荣光。
十年前的2003年4月初,我来到这里,老师们和我说:今年应该是这所学校90华诞。说实话,我完全没有感觉,只是觉得她是一所老校。看着当时只有900多名学生(其实以新学校名义招收的初、高一学生只有200人,其余的都是原二中的学生),80几名老师的校园,我心想,还是想想办法,看看怎样把她办起来吧!就这样我带着大家开始了一段不平凡的创业历程。木铎蜀韵,十年弦歌。今天,当我们缅怀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成都二中——省成中——省一中这100年历史的时候,发现我和大家走过的十年已经成为了学校百年历史的一部分,真可谓“历史永远都是现实的一个维度”啊!
2002年,对于中国的基础教育来讲是怎样一个年份?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北师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发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的动员令;岁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这所学校在这样一个教育大背景下改制,它所承担的使命与责任不言而喻。但是,谁都知道新建一所学校难,改造一所基础薄弱学校更难。因此,它能否成功考验的是北师大对基础教育的整合能力。“带着使命上路,抱着信念坚守。”“用创新推动学校发展,用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我这十年在心里一直默念的箴言,也是不断鼓励我坚持做下去的信条。
一、建设民主的学校组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
早在2003年,我起草的《2002—2008振兴学校行动纲要》就对学校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描述:“创建新型的现代学校制度。依法治校,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建立起学校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与之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企业化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又兼顾学校事业特点的人事制度和财务制度体系,适时引进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构建科学的教育管理平台。明确学校党总支的监督保证作用和党总支领导下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创造民主管理、党政和谐、政令畅通、干群融洽的民主局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学校发展。”
我认为:规范是学校管理的核心,良好的管理秩序是实现“教育就是服务”这一人文教育理念的保证。按照现代化管理理念和市场规律经营学校是民办学校管理的难题,也是现代校长所追求的管理境界。
1、把教代会制度建设、校务公开制度作为大事来抓。在管理工作中,学校注重从教职工实际出发,实施人文关怀,注意倾听大家的意见,民主决策,科学管理,学校改制后选举产生的首届教代会,共召开了13次会议;2008年1月选举产生的第二届教代会共召开了9次会议;今年又进行了换届,年初召开了三届一次会议。每年年初的教代会例会上,年度财务报告,下一年招生工作的原则性意见都要和全体员工见面,校长的年度工作报告总会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焦点,报告要全面总结过去的一年里的工作布置新一年的工作。2008年学校工会把校长的年度工作报告整理成册,我们分明看到的就是学校发展的轨迹,当时的杨书记说你起一个书名吧,我说就叫“同舟”,是全体同仁同舟共济才有了学校的发展。我在《同舟》的后记中写道:“民主是个好东西,它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国民需要民主权利,否则大家的人格就是不完整的。学校是创造和谐之所,培育民主之地。教育工作者更是承担着培育学生民主精神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先有先生的民主精神才有学生的民主意识,我们任重而道远。”
学校规划,各项改革方案,重要制度均提交教代会讨论,并向各工会组征集提案,提案的落实化解了民办学校的风险,增强了学校的发展力,也实现了制度管理的冰冷与人文管理的温情艺术的有机协调。重大决策上会,广泛征求意见其实就是一个宣传和凝聚的过程。
举一个例子,2009年下半年公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落实绩效工资,参照公办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绩效工资的政策,学校积极调整薪酬方案,并清醒地意识到这项工作不仅仅关系到全体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还涉及到公办身份教职工深层次的待遇诉求,落实不好会引发深层次的矛盾,甚至可能葬送学校来之不易的改革发展成果。在教代会没有通过薪酬方案的情况下,学校领导通过与代表广泛交流梳理大家的意见,抓住老师们最关心的寒暑假享受全额结构工资,教研组长岗位补贴不分学科差距,缩小二线和一线的岗位工资差距等问题进行集中解决,继续增加50多万元的投入。在意识到反复争论下去会造成原校教职工和新教职工认识上分歧加大的新情况,再加上绩效工资刚刚实施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公办高中校要等到2010年才实施绩效工资,即将到来的高中新课程也会带来教师工作量上的很大变化等等,学校领导果断决定:搁置争论,执行试行方案。并在10月底完成工资兑现工作;对于原校教职工普遍关心的身份问题学校领导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疏通民意,反映民意,促成了老师与上级领导的面对面对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别学校出现极端事件,我认为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我当时承担这个责任与风险也是值得的。
建立招聘教职工退休养老保障金。2011年初的教代会上,通过了《关于建立招聘教职工退休养老保障基金的意见》。从2011年开始,学校要从每年的总预算中提取2—3%(30万元左右)的资金建立一个招聘教职工退休养老保障基金,连年滚存,不断积累,以保障工作关系在我校且在我校工作到正式退休的招聘教职工享受与公办身份教职工相当的退休生活补贴。这个意见以教代会正式通过的方式作为“校内立法”,以全体教职工的共同意志把它确立了下来。截止到今年六月,这笔基金已经达到100万元。预计第一个新体制下的老师退休,这笔基金能累计达到300万元。
在第三届教代会和工会换届选举的过程中,党总支建议从一线教师中公推直选工会副主席。我们认为这是学校推进民主建设的重大举措,作为一线教师,而且当选后仍然是一线教师身份的工会副主席,最能够代表一线教师的心声,最能够代表广大教职工的根本利益。在大家推举的两名候选人中,经过全体教职工差额选举,赵鸣老师最终当选。一个学期的工作下来赵鸣作为工会副主席既起到了桥梁与纽带作用,又受到教职工的拥戴。
2、例行每年行风评议工作,我们把它定位为借“第三只眼睛”审视学校的工作。组织的自我诊断纠错不是随时可以发生的,借助外部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自身稳固的经验世界和大众约定俗成的规则界域。行风评议就是借助社区居民、家长和学生的眼睛对我们熟悉的周而复始的教育教学活动、管理程序进行评议和建议。我特别注意到2004年底行风评议结果显示:家长认为我校教师教学质量好和较好的占81%,认为一般的占19%。2010年底这一项的评价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评价好的占90%;较好的占10%。金杯银杯不如家长和社会的口碑,做教育就是在树口碑,就是在树立社会形象和社会信誉。
2012年我们在研究实践中成立了班级、年级和校级三级家长委员会,确立了家长委员会章程。
2012年9月我校被评为“四川省实行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二、落实精细化的学校管理。
精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原则,只有精细地去做每一件事情,才能使学校精致化。
1、一个单位表现优秀还是拙劣,发展得好不好,最终表现在财务状况上。我校作为民办学校,它的办学质量、招生的数量和质量、财务状况这三个方面更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我们从2006年经费略有结余,之后几年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达到1364万元,2011年达到1587万元,2012年达到1934万元。初中生均学费从当初的4000元/学年达到今年的16000多元/学年,高中生均学费也接近了12000元/学年。这是我们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成绩。10年来,学校财务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实施集约化管理和部门预算管理模式,不仅使经济拮据的前四年化险为夷,而且为后面学校良性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对财务工作进行科学规划,使有限的资金向改善办学条件和师资培训方面流动,做到经济效益与教学质量统一、业务安排和资金效益统一。
2、学校对行政后勤工作提出要强化服务意识,强化制度管理,并且把行政处室的职能界定为:有效组织行政资源,对一线进行政策服务和行政服务的保障团队。在“大人才观”的指导下,在人才合理配置、教师评聘、分类合同、分类酬金等方面走出一条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路。在后勤管理方面抓住关系师生饮食健康的食堂工作进行自主经营,受到师生和家长高度评价,2004年初就成为成都市为数不多的A级食堂。现在仅中午师生就餐人数就达到了1950人,同时还保证800多名住校生的早、晚用餐。对清洁卫生、水电管理等方面则推进其社会化进程。
后勤保障和教学辅助部门在灾后重建借校上课和学校建设之年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2008年秋季开学异地借校上课的准备,2010年初学校回迁大量的搬运任务,经过有效的计划统筹都是在一周之内完成。40间教室的多媒体系统要达到学校提出的正常使用又节约资金的要求,信息中心会同总务、财务、教学等部门反复论证,联系厂家采买,自己集成,每套设备只花费了17000元。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室、通用技术教室、理科综合实验室等都是采用多方调研,多家采购,相关人员自己集成的方式进行建设,既实用又节约。
在2010年3月31日在教学楼竣工典礼上,师生把赞美之词送给了我们的后勤和教辅岗位员工,是因为他们的默默奉献和无私付出保证了学校的高效运转和教育教学的有序运行。
三、设计精致的课程内容。
“钱学森之问”,令我们做教育的人很揪心,也很汗颜。我们缺乏拔尖创新人才,就不能完全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我们缺乏国际型、复合型人才,就不能掌握标准和制定规则。
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各国都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试图在新的一轮竞争中不至于被甩在后面。所以有人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打响,战场就在学校、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的主标题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两个“为了”道出了教育基础教育的发展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未来,还关乎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安全。因此,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不是我们以我们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基础扎实,身心健美,品行高尚,思维创新” 是建校之初就确定的学校培养目标,这个目标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点,而且在学校发展的第一个六年起到了很好的目标导向作用。2009年第七届科研年会上我做了《构建新目标,走进新课程》的主题演讲,指出:我们要坚信对孩子们一生有用的东西肯定能够应对中、高考的一时之需,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可持续发展的学力。要通过“真的教育”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被所谓的现代教育“异化”了的人。我们要成为培养“真人”的学校。并且把“十六字培养目标”细化为“十个一”:一个好品德,一个好体魄,一身好气质,一个好成绩,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字,一门好才艺,一身好习惯,一方好人气,一个终身阅读的习惯。要求各部门、各学科有针对性地通过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予以细化和落实。针对培养目标学校从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各方面改革实践与设计。
1、从2004暑期年开始做小升初衔接教育,已经做了10届,形成了衔接教材。其基本模式是:在7月上旬共10天的时间里,对已经确定在我校读初中的孩子进行全日制培训。以初一年级教师为主体,搭配初三年级教师组成师资队伍,开设语文、数学、外语、人文实践、科学探究、艺术欣赏等六个门类的课程。衔接的内容和方法——以初中和小学的知识衔接点以及社会常识为载体,渗透初中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特点,以期通过“适当渗透,有效衔接”使孩子们从能力到思维,从心理到思想提前完成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使他们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要求。这项衔接受到家长的欢迎,孩子们也很是收益。
2、根据高中的优质生源完全依赖于本校初中优秀学生直升的实际,“初三提前直升与高中课程衔接和适度超前实验”的成功。大胆提出了初、高中一体化的“2.5+3.5学制”模式,即初中2.5年,高中3.5年。这种模式使学生初中的学习更紧凑,高中的学习更从容,高中多出的0.5年在课程的安排上强调适应性与衔接性,使学生在心理和方法上都有很好的学段过渡。现在在校的三个高中年级都是这种模式。
3、校节活动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时间 | 内容 | 主题 | 目标 |
上半年 | 艺术节 | 才艺满身、快乐满园 | 让学生“拥有一门才艺,快乐相伴一生”。 |
科技文化节(奇数年) | 低碳、参与、资源更节约创新、实践、校园更美丽 | 用科技沟通未来,用文化提升品位。 | |
心理健康教育月 | 健康人生,从心开始 | 健康心理,自信人生。 | |
传统文化体验周 | 品味经典,传承文明 | 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塑造和谐健全人格。 | |
下半年 | 体育文化节 | 体育与文化并举,体格与人格并重 | 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 |
校园书香节 | 畅游书海,品味文化,陶冶情操,涵养气质,启迪智慧 | 实现“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建书香校园”的理想。 | |
异域文化英语节 | 了解文化差异 尊重多元文化 | 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 |
科研年会学生论坛 | 丰富的校园生活与自主高效的学习生活 | 交流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
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以节载道”推进仪式文化教育。挖掘校史、校友等教育资源丰富学校德育内涵。
重要的是很多活动放手由学生自己设计,过程放手由学生自主管理,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效果放手由学生自主评价。如每年的体育文化节,近80名学生担任裁判、安全纪检、宣传广播等工作;艺术节,学生承担所有场景的布置与更换、道具、乐器的进退场工作。活动结束后,对大型校节活动利用校刊《弘毅学苑》这个平台及时出专刊进行总结提升,对学校文化也是很有意义的建设与引领。
4、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蓝图和依据,课程反应一所学校的特色,决定着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课程也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最重要的标志。拟从明年春季开学分初、高中实施。
基础课程:①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内容②校本课程:书法课、形体课、阅读指导课、英语活动课。
德育课程:①班会课:根据初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确定初高中各学段的课程内容;②校节活动;③社会实践课程:社区服务,志愿者行动、固定的高一新生走访校友活动;④社团活动
丰富型课程:①选修课程;②研究性学习;③学科专题;④综合实践活动;
专长化课程:①美术专长辅导课程;②体育专长辅导课程;③学科竞赛辅导课程。
延展性课程:①小初衔接课程;②初高衔接课程;②大学先修课程。
5、2011年秋季开学,在初中一年级创建“闵恩泽创新实验班”,探索培养“拔尖创新学生”的模式。进而推进初高中一体的“二四学制”改革。
……
四、校本化的教师发展模式
衡量一所学校好不好,主要不是看它的占地面积、高楼大厦,也不是先进仪器之类,而是它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凝聚最优秀的老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出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致力于建设一所学习型学校。鼓励教师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创建教师的“职业化”生活方式进而形成学校的特色与传统。我们注重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动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种力量的有机整合,建立教师自我反思的教学制度和同伴互助的教学文化,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争取来自各方面的专业引领。学校努力为教师构建可持续发展平台,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了“师大支撑、学校搭台、专家帮带、科研助推、团队打造、个人努力”的教师成长模式,充分整合京蓉两地的名师资源和北师大的专家资源,逐步形成了“宏观专家重理论,把方向,中、微观专家重实操,给方法”的专家指导模式。
1、《教师学习活页》的建立开启了大家求知、思考、探讨的智慧之门。科研处要求学科组长每个月要为本组老师推荐至少两篇核心期刊的专业文章,并组织大家学习;学校定期为全体老师推荐人文或教育理念文章进行通识性阅读。我们曾经把《过去的教师》、《教学勇气》、《阳光教师》等书作为教师的必读书目,并举行读书交流会。阅读促进了教师的文化成长、人格成长和专业成长。
2、校本化的教师入职培训模式凸现学校特色。在科研处的统领,青教研的配合下,集中学校的骨干教师资源对新加盟的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三个方面的培训。第一、通识培训每周三晚上7点到8点半雷打不动,请学校的骨干教师从教育、教学、管理等不同层面对年轻教师进行学校文化、专业精神、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这个培训方式不仅通过骨干教师传承了学校文化传统,引导青年教师在方法和能力上走上捷径,同时也从正面督促骨干教师总结提炼自己的经验。可谓一举两得。第二、微格培训是培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传统手段。在现代化教学技术普及的今天,它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使用更加便捷,长期坚持不懈的微格训练使我们的青年教师迅速掌握了课堂教学的技巧,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第三、“老带新、新促老”活动继续深化,在青年教师和青年班主任的提高上都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
3、“同伴式”成长模式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模式。当个体以一个同事身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时,他们可以建立一个相互支持和促进各个成员个体成长的学习型团体。当个体成长到某种程度时,他们的成长会促进整个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辨证地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在学习型团队之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本。青年教师的赛课是这种成长模式的最好例证。我们认为赛课就是要打造一节课,就像打造京剧的折子戏一样,通过教研组对一节课的打磨教师才会知道什么是教学设计,才会自觉地把有效教学的策略融入到每一节课之中去,并成为了一种自觉的习惯。一节一节高效的课堂又决定着办学的质量。
4、每年的科研年会和学年工作会议是学校的两次重大学术活动.专家的引领必不可少,同行的交流引发专业上的共鸣,校长的总结提炼和目标要求无疑会对后面的工作明确方向和路径。
历届科研年会校长致辞主题
时间 | 届别 | 校长致辞主题 |
2003年 | 第一届 | 致力于建设一所学习型的学校 |
2004年 | 第二届 | 以学习型学校为依托不断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
2005年 | 第三届 | 把握目标、强调方法 、提高质量 |
2006年 | 第四届 | 聚焦课堂、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
2007年 | 第五届 | 决战课堂,提高质量,关注学生,促进成长 |
2008年 | 第六届 |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 |
2009年 | 第七届 | 构建新目标,走进新课程 |
2010年 | 第八届 | 以资源库建设为依托,实现知识文化共享; 以自主学习研究为课题,引导教与学的转变 |
2011年 | 第九届 | 构建多元课程体系,着力打造学思课堂 |
2012年 | 第十届 | 谈谈基于核心问题的学思课堂 |
5、由3名省、市特级教师组成的工作室引领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他们人人有课题带动着青年教师的研究热情,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着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他们构成了校园的名师风景。
五、孩子们的梦想从这里起航。
中学生活到底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记?我谈学校文化的时候经常举北大和清华的例子,这两所近在咫尺又同为中国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但基于他们不同的学校文化传统造就了具有鲜明特点的学生,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的校训传承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民族精神,造就了清华学生理性稳健的精神品格;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传承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儒家精神,造就了北大学生思维开放、观念自由的精神品格。因此,学校是培育精神的地方,也是涵养文化的场所;中学是学生可以做梦的地方,也是放飞梦想的所在。
11年,我们在坚守,在守望,这个“守”就是尊重教育规律,不急不躁地坚持与等待。等待满园的鲜花盛开。我们用了三年时间,到2005年,初中办学质量进入到成都市一类校行列,这些年我们的优秀率一直稳定在70%左右。我们用了六年时间,到2008年,高考升学率进入国重行列、省重前列水平。2008——2012连续五届高考获得市教育局表彰。
落实高中学生推优入党工作,自2008年起有7名同学光荣加入党组织。
孩子们在这个温馨和谐的校园里健康成长,我们的孩子阳光大气、自信乐学。2010年我们让已经毕业的孩子们和学弟学妹们谈谈学习方法,信息发出不到一周时间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子邮件,我们把它集中起来集成了《梦想从这里起航》,每每翻开这本小册子都让我感慨万千。
这所学校很独特,因为千禧年初它的重生让它的一切都从零开始,它是所能让人沉淀下来的学校。在这里没有令人窒息的竞争压力,却能拥有一群能疯会学的老友——你可以低调地学,高调地快乐!
—— 初2006届 高2009届 张勤葳 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
我曾经常常抱怨学校太小,被楼宇包围的天空的盛不下我自由的思绪。可现在想来,正是因为它不大的空间范围反而拉近了人心间可能无限的距离,因此身边总是被善意的眉眼围绕着。
课上累了,可以跑去魏副校长的沙发上靠靠蹭杯水喝,她会一边说:“我知道你们辛苦啊”一边拼命的发英语周报。
下课闲逛时可以看到敖老在风中凌乱追着不穿校服的男生。他会在上课时突然给你讲讲读《易经》心得。
自己的老师不在也能缠着别班的老师讲作文,江老会认真的告诉你:“你这篇作文很好,写出了真善美..但是完全偏题了。”
郁闷了,开心果刘珊老师会逗笑说:“琪琪怎么不开心了来跟刘老说下。”
甚至连扫地的大姐也可以在你中午不睡觉乱逛时和你聊成一片。
学校是以人为单位组成的,单纯教授知识是补习班是培训机构,而母校营造的纯净氛围和老师们的爱心对一个未经世事的孩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就是这样,我的母校,她没有四七九那么响亮的名气,没有一个年级动辄就十几个班的人挤人,她很宽容,她很细心,她以自己的方式承载着我的青春,就是这样。
——初2007届 高2010届 阳安琪 现就读于法国蒙彼利埃一大
今年高三文科班的牟成同学,以615分的文化课成绩和全省第一的体能、心理综合测试成绩考取女空军飞行员(全国仅录取40名,成都市仅录取了2名)。当报纸连篇累牍地介绍她时,她给我发短信说:“承载着众人期望的这份荣耀使我更加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念,我也希望有朝一日能真正以空天卫士的身份将荣光献给母校,献给师长,献给同学,献给每一个人。”
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在这里经过六年或三年的学习,带着梦想起航了,他们会经常想起这块让他们魂牵梦萦的地方。因此,我常说: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如何可以从三个方面检验:一是看学生在学校学习快不快乐;二是看学生进入更高一年级学习后是不是有潜力;三是多年以后是不是感念学校。
一所学校的魅力不在于他有好大的面积,多高的大楼。关键在于她有深刻的学校文化,给师生以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还在于这里有情有爱——师生情,同学爱。我和我的同事们就是在营造这样一个师生精神栖息的家园,学识专业成长的乐园。
我们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