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为政·5》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6》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7》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8》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让做爹娘的只为你的疾病发愁。”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人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够有人养活;若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心,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
子夏问孝道。孔子说:“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若遇有事情,由年轻人操劳,有了酒食,让年长的人品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
【解读】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虽然它曾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并不能由此否认他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仁”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行标准。他发端于人类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基于家庭生活中的亲情。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他在社会道德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对家庭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中华民族之所以形成坚韧不拔的伦理实体并经久不衰,与这种孝悌之德的弘扬及其所形成的稳固的家庭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孔子揭示了“孝”的本质含义,即以“礼”行事,以“节”做人。这些论述的一个共同思想就是,立志修身,勤勉敬业,不为父母所牵挂,父母才有闲暇去颐养天年,这才是天下之大孝,慈子之大敬。赵注云:“于礼有不肖者三事,为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仕禄,二不肖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肖也。”今天理解起来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