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器。”(《为政12》)
【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不能像一件器物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
【解读】孔子这句话完整的意思其实应该是:“君子不器。君子欲不器,必先器之。”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知识,教会你怎样做事;文化,教会你怎样做人。以塑造人的精神家园为使命的孔子,强调“道”、“德”、“仁”、“艺”是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柱,这四者本应有内在联系。《周易》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器物“定于形”,只有有限的用途和有限的容量,而人具有鲜活的生命,是“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语),既具有有限的生理机能的能量,又具有无限的思想境界和认识视野。本身就“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海德格尔语)。因此,活生生的人不能以“定于形”的器物为标准,而要以人类生命活的存在为准则。器物与人相比,器物有专用,有限量,有定性。人之学则当广博,人之胸怀当至无限,君子可以宁静致远,海纳百川。人对事物择善而从,因地制宜。
后人亦云:“士先识器而后才艺。”这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辨证阐释。人先要“成器”,而后才能达到“不器”。才艺各有专用,气量大则可以多受,识见高则可以远视。 孔子曾以“学而不厌”自许:“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这就是说,对于仁、知、信、直、勇、刚等,只是喜欢而不学,不仅不能让我们“致其道”,反而会让我们误入歧途。这是孔子对“器”与“不器”关系的最好注解。
荀子也十分重视学的重要性,他在《劝学》篇中认为:“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其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