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19》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20》
【译文】鲁哀公问道:“要做些什么事才能是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从了;若是把邪曲的人提拔出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从。”
季康子问道:“怎样才能使老百姓敬其上,忠其上,并且肯加倍努力呢?”先生回答说:“你对待老百姓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就会尊敬你,你让他们都能孝敬老人,慈爱幼小,他们就会忠于你。你举拔他们中间有能力的人,并教育他们中间能力弱的人,(他们就会相互劝勉),加倍努力了。”
【解读】 以德治国,民众自然服从,是王道;以强权治国,使民众不敢反抗,是霸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实际上推崇的是霸术,这一点孔子非常清楚,所以只能婉转地告诉鲁哀公,提拔忠诚正直、心地坦荡而且有才能的人担当重任,把狂妄奸邪的人放到一边去,这样民众就会服你。相反,重用狂妄奸邪之辈,民众自然就不服。
季康子是鲁国的权臣,他问孔子,使用、驾驭民众,如何劝导才能使他们尊敬我、忠于我,死心踏地为我办事?孔子告诉他,对百姓不能口是心非,庄严的情操要发自内心 ,这样民众对你就会恭敬;对人真正慈爱、呵护,别人就会忠心为你做事;对好人好事提倡奖励,他们不懂得的事要耐心地教导,这样群众自然就会受到感化和教育。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不失其珍贵的价值。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者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孔子热心救世的政治观贯穿于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始终。在当时诸侯纷争,崇尚霸道的现实社会中,他推行的治国思想学说虽未见多大成效,但他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不能不说是极其难得的,也是可敬佩的。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历代执政者大都能从前代执政的得失中进行反省,能从孔子的思想清流中吸取营养,滋润自己的施政文化,构建自己的施政纲领,创建自己的文明国度。汉孝文帝能用“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的思想布施天下,而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唐太宗深悟“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的道理,而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从政治国离不了选拔任用干部,干部选得好,老百姓就拥护; 选得不好,老百姓就反对。好与不好,标准是正直与否。 问题是,考查的难点也正是在正直与否啊!一言以蔽之,执政者以身作则,老百姓才会按执政者的意思办事。所以,古往今来的执政者总是很注意树立自身的形象,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爱民如子的人,一个慈祥而孝敬父母的人,一个勤政而廉洁的人。只有这样的形象,才能使老百姓恭敬、忠诚而勤勉。优秀文化的传承并非因社会形态的变化而终止,我们今天创建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正是在继承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章继广老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