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论语》一则(三十一)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1)。好仁者,无以尚之(2);恶不仁者,其为仁矣(3),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4)。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5)?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6),我未见也。” 《里仁6》
注释:(1)好(hào):喜欢。恶(wù):厌恶。(2)无以:没有……的(事物)。尚:超越。(3)为(wéi)仁:行仁德。(4)加:影响到。其身:他自己。(5)於:在。(6)盖:大概。之:这样的事。
【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见过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他自会觉得)世上没有更好的事物能够超过仁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整天使用他的力量在仁德上呢?我没见过想实践仁德却力量不够的人。即使有这样的人,我也不曾见到罢了。”
【解读】这一章很难理解,关键问题在於对第一句的理解。什么是“好仁”、“恶仁”, 一个人喜欢仁德,却不等于自己具有仁德,更不一定按仁德去做事,可是他自己认为已经不错了。看到仁人志士就喜欢,说某人真伟大,可是自己就是不想学习,这样的喜欢是“好仁”么?我们纵观孔子的整个思想内涵,他论述的“仁”,包括心灵、态度和行为三个方面。即要有存仁的心灵,好仁的态度,修己达人的行为。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人,在西周礼崩乐坏的孔子时代是很少的。尽管如此,孔子依然不遗余力地去宣传和推销关于“仁”的主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执着。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孔子心目中“仁”的标准尽管很高,但他也并不苛求于人。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他认为任何人只要心往“仁”处想,力往“仁”处使,既不加不仁于自己,也不加不仁于别人,这就是“仁”了。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领悟孔子的“仁”的标准重在 修己达人。 修己,需要自己切身力行,按照仁德的标准去做事,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实施仁德,并且看到有人因为自我利益而危害到别人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憎恶之情。达人,当他看到一个不仁的人,而去同情他,帮助他,使他超拔于不仁之中。雷锋、焦玉禄、牛玉儒、任长霞……他们修己而达人,把中华民族伟大的仁爱精神发扬光大,铸就了一座座灵魂的丰碑。他们称得上伟大的仁者。我们每一个社会公民,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只要践行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不能不说是仁的表现。仁德的修养虽然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但是,难,为之而易;易,不为而难。“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只要我们兢兢业业去做事,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去做人,就没有因为力量不足而达不到仁的境界的。
(李怡老师编辑)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