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朝闻道(1),夕死可矣(2)。”《里仁8》
注释:(1)朝(zhāo):早晨。闻:听说。(2)夕:傍晚。
【译文】孔子说:“在早上得知真理,(即使)在晚上死去,也不觉得后悔。”
【解读】孔子学说精神的核心是“仁”,他的根基则在于“道”。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门学问的四大原则。那么这个“道”是什么?通俗的理解就是炎黄子孙世代追求的气节和信念,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复强、衰而复兴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经天纬地的真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气节与信念的民族。历代有识有为之士,都自觉地从先辈的高尚气节中汲取精神营养,用以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砥砺自己的情操和品格。越是沧海横流,越是如此。“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文天祥面对死亡吟咏《正气歌》,深情缅怀和虔诚礼赞“时穷节乃见”的前贤,闻一多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翻开史册,“典型在夙昔”,“古道照颜色”的民族精英比比皆是。从特定意义上说,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气节与信念写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义列传。它不断地激励着人们效法先贤养天地之正气,成人类之高节。
“朝闻道,夕死可矣” ,它揭示了一个跨越时空而颠扑不破的真理,即信念是气节的源泉。任何时代、任何群体的成员,只要有了坚定的信念,就有了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就有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力量,就能为捍卫真理和正义而抛头洒血,历经磨难而不衰,屡遭坎坷而不馁;就能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历朝历代之所以不断造就许多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威武雄壮的活剧,铸就大义凛然的气节的精英贤哲,最关键之处就在于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执著地追求自己认定的人生信念。即使奋斗终生,朝闻夕死,他们不仅无怨无悔,而且还特别看重由此凸现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小至个人生死,大至国家兴亡,时时处处都凸现出中华民族的气节观。而当气节需要以生命来换取时,历代有志有为之士无不表现出一种慷慨赴死、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气节。